(通訊員:劉紅旭,攝影:鄒子璇)2019年1月11日,由陳晔、孟繁強和張柔然三位老師帶隊,18級碩士研究生赴濱海新區實踐學習,實地考察北塘古鎮、中新生态城和中心漁港的運營現狀,提高發現問題、思考問題、解決問題的分析研究能力。
第一站北塘古鎮,自2012年開放以來,一直未取得預期收益,經營現狀與規劃預期大相徑庭。對此,孟繁強老師認為以工業聚集的思維規劃服務業發展,使得一定區域内的服務業密集,降低了域内服務業的差異性,造成消費者從非目的性消費被動變為目的性消費,因而難以吸引遊客、景區難以為繼。當今社會生活、活動的流動性越發強烈,正是人的流動性帶來消費的需求,而服務業的聚集降低了區域内的流動性和交叉性,從而抑制了消費需求。
此外,就景區建設方面,古鎮類景區的核心吸引力應是帶給遊客的本真性。一味地拆舊蓋新、遷出原住民域内商業化演藝化,無疑會使景區喪失本真性。
而後一行人來到中新生态城參觀,中新生态城以“人與人、人與經濟活動、人與環境和諧共存”為規劃理念,對生态城的建設和運營進行統籌規劃,在建設過程中對各項環境指标嚴格監控,而在生活區的規劃中,對居住區的社會功能和服務功能加以特别重視。
逃離動機是旅遊動機理論中的重要部分,但遊客在逃離旅遊結束返回慣常居住地後,往往會對現實更加不滿,旅遊對心理的調節作用大打折扣。将旅遊中得到的舒爽感分散内化到日常生活環境中,對個體心理和精神狀态的調節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。
在城市規劃或是社區建設時,不僅要考慮到教育、醫療等基礎服務設施,還要考慮到居民的社會需求,為居民創造相互交流、擴展交際圈的機會和空間,為居民留出接觸自然舒緩放松的休憩空間,同時也為未來發展預留出一定的空白空間。在規劃中,也要充分考慮各階層的需求和生活方式,營建可以容納不同階層、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生活并産生歸屬感的城市和社區。
最後來到中心漁港,中心漁港規劃理念主打“第六産業”概念,計劃建設集漁業、魚類加工業和旅遊服務業三大産業為一體的綜合産業區。規劃建設中涉及的概念和功能設計龐雜,造成了中心漁港定位不明确,求大求全的發展思路使得中心漁港在運營中難以兼顧,各方面功能都受到限制無法完全發揮效益。
在本次實踐學習中,三位老師從整體規劃布局、人文素養色彩等多個角度,或幽默風趣、或缜密嚴謹地對幾處景區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解讀,引發了同學們很多思考,同學們也通過這種脫離教學課堂的模式,帶着“研究生”“調研者”“遊客”等不同的身份對旅遊目的地有了新的看法。
旅遊規劃和開發方案的制定絕不能拍腦門,要腳踏實地,在綜合運用理論基礎和現場調研後,切實結合居民、遊客需求,才能開發出優秀的旅遊項目。
旅遊的季節性問題是困擾大部分景區的共性問題,在季節性景區中或引入非季節性的常設吸引物及旅遊項目、或結合各季節不同特點設計分季節性活動,是解決景區淡旺季差異的好辦法。
以往的旅遊産業開發運營中多立足于遊客角度,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居民需求和利益;而城市規劃建設則以常住居民為中心,忽視了對遊客等短期停留人員的承載力。大到城市、小到景點,在規劃中都應權衡常住居民和到訪者的訴求,讓居民和到訪者在此都能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。
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,理論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指導實踐,脫離實踐的理論也隻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。通過本次實踐學習,拉進了理論與現實的距離,鍛煉了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和進行辯證思考的能力,為今後的學習更加指明了方向。